房天下 >资讯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六盘水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系列报道之新农村建设篇

六盘水日报  2015-07-13 09:05

记者钟淑珺

核心提示

“立足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结构调整;立足农民,跳出农民抓农民增收致富;立足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经济发展”,云起乌蒙之巅的六盘水,正伴随“赶”“超”的足音与旋律,以磅礴之势,走“特色路”、打“优势牌”、下“创新棋”,向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全速迈进,让新农村的欢歌在凉都的大地上高亢唱响。

2014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75.75亿元,增速7%,在全省排名。今年截至5月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已完成投资16.52亿元,为年度目标任务22.85亿元的72.33%。

仲夏的凉都明丽动人,仲夏的凉都欣喜无限。

6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贵州六盘水积极探索“三变”发展新模式,助农增收致富。显著的位置,浓墨重彩的报道,让六盘水出彩的农业农村工作进入了全中国的视野——

“同步小康,重点在农村;实现跨越,后劲在农村。”

这是中央的思辨,更切合六盘水的实际。

六盘水,地处乌蒙之巅,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貌,农业生产条件极差。如何补齐“短板”,与全省实现同步小康,六盘水人创新思维,戮力同心,敢闯敢试,农业工作破难克艰,新农村建设亮点频现,书写精彩!

扮靓:家乡小镇

再现心中“乡愁”

省委书记赵克志:顺应人民意愿,突出本地特色,注重实用性和安全性,不搞简单照搬照抄,不搞形式主义。

市委书记李再勇:作为同步小康的战略措施,让人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

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下,农家小院掩映其间,干净整洁,潺潺的溪水从门前流过,清澈见底,小孩嬉戏,老人闲适,家园殷实。还有,青砖房、石拱桥、木栅栏、古栈道……

“有一种乡愁叫妥乐”。今天,盘县石桥镇妥乐村正以千年银杏、田园风光、农耕文化,成就“省级风景名胜区”、“贵州省30个具魅力民族村寨”村、“生态文化村”的美誉,吸引着四方宾客的到来。

如果说,曾经的六盘水“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学习和借鉴的话,近两年的创建活动,就是跨越和升级。如今的六盘水“美丽乡村”建设,所追求的不再只是农村的干净整洁、设施完备、功能健全,更多的是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留住特色、留住乡愁、留住希望”!

7月初的一个周末,在外工作多年的“城里人”刘云冰回到了他的家乡——水城县龙场乡。刚进乡里,眼前的一幕让他十分惊喜。小镇上,那条凌乱不堪的街道正在改造,三分之二已经变得宽敞又整洁,而让他欣喜的是,沿街的小楼家家装饰一新,飞檐串角、粉墙画壁、回廊相通,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的石刻……白族风情呼之欲出,“一恍惚间,还以为到了大理。”刘云冰说。

一打听,正如他所看到的,乡里正打造白族风情一条街。考虑到龙场乡旅游资源丰富,北盘江峡谷奇峰险峻,“娘娘山”湿地公园风姿秀丽,万亩茶园绿芽飘香,乡党委政府决定以旅游促发展。结合龙场是全市大的白族聚居地,确定以白族风格为特征打造风情街。

可以看出,即使是在远离城市、偏居一隅的欠开发乡村里,“留住特色、留住乡愁,留住希望”的建设理念,也已经深植于人们的心底。

在六盘水,居住着汉、彝、苗、布依等40多个民族,未调整行政区域前有乡镇98个,每一地有每一地的景致,每一族有每一族的风情,即使是同一地域、同一民族,因支系的不同,文化、风俗也是大异其趣。

据此,两年来,各地以“乡愁”为依托,高度尊重民风民俗,注重突出地域和民族建筑特色,先后探索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各异其趣的农村新民居建筑。

六枝特区中寨乡扁朝村的苗家人,爱上翘角木楼,土黄的色感充满着历史的厚重,一看就知道他们在贵州住了千百年;水城县米箩乡倮么村布依人,在房檐前挂起排排小鼓,表达着他们对铜鼓文化的尊崇;而居住在乌蒙之巅的钟山区大湾镇海嘎社区的大彝家,用虎的图腾宣扬对力量和威严的无比崇拜……

2014年,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六项行动计划,共完成投资近40亿元,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46%。

特色改造,再现了“乡愁”,也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刘云冰十分感慨:“龙场算水城的历史文化重镇,曾经经济繁荣、人才辈出,很辉煌。但近几十年来,因为地域、交通等各方面的原因,文化、经济逐渐没落,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打造这样的一条街,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不仅可以推动旅游经济,还能让龙场人重拾文化自信。”

今年,截至5月底,六项行动计划已完成投资16.52亿元,为年度目标任务22.85亿元的72.33%。据省政府新闻中心发布数据显示,1-4月投资完成情况在全省排名。

给力:乌蒙山地

特色产业成片

省委书记赵克志:从我省农业自然条件的实际出发,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快我省农村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市委书记李再勇:六盘水农业之长在于“特”,要充分发挥我市山地特色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尽快让农业强起来。

巴浪河畔,一片翠绿。

沿着起伏的山峦,水城县米箩乡猕猴桃长势喜人,椭圆的绿果挂满枝头。阳光下,米箩村村民李如明忙着给地里浇水。

李如明现在是贵州润永恒公司的猕猴桃基地管理员,公司将基地按网格划分给他们这些土地流转户承包管理,每月,会按时发他们1800元的工资,“待水果成熟后,超出协议产量的30%还将作为我们的分红。”李如明笑呵呵的说。

所以,他侍弄起来自然是十分精心。

今天,象李如明和润永恒公司一样——“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让六盘水的农业特色产业化发展之路,走得异常的坚定和有力。

六盘水,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耕地破碎,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在全省来说,都属极其恶劣。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谋远虑,提出“因地制宜,以特色谋未来,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战略,并为此不遗余力!

2013年,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园区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关文件,对园区特色产业发展、经营主体培育、用地建设等给予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明确扶持。

2014年,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更创新一举,出台了对未来影响深远的《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结合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特征,谋划通过发展猕猴桃、核桃、茶叶、蔬菜、中药材、刺梨等“3个100万亩、5个50万亩”特色产业,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给农村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支撑。

而且,为切实推进“3155”工程建设,让六盘水成为引领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还组织编制了《六盘水市“三线六带”产业发展规划》,计划以1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以801公里“三线六带”产业带为支撑,实现辐射带动全市485万亩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

既有“实施意见”、“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局的掌控和指导,又有“三变”发展模式的助力和催化,全市的农业特色产业显示出更加勃勃的生机。

除了猕猴桃、核桃、茶叶等,原来已成规模的产业发展步伐加速外,红豆杉、刺梨等新兴产业,也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仅仅一年,红豆杉就种植逾4万亩,并促成了中国民营经济500强之一的红豆集团,选定落户红桥新区,快速建起红豆杉基地、红豆制衣、红豆酒业等产业;刺梨产业则在市、县两级的积极推动下,不仅种植超过10万亩,还组建起刺梨食品龙头公司,推进刺梨的产业化、商品化进程。

与此同时,全市35个农业园区也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结合全市的规划布局,大力发展猕猴桃、茶叶、核桃等为自己的主导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显得更为“有骨有肉”。

产业成片,绿野处处是欢歌。2014年,全市共实施“3155工程”特色农业88.98万亩。调减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30万亩,粮经比从51:49调整到39:61,一产增加值增长7%,名列全省。今年,全市计划实施“3155工程”85.5万亩,截至6月7日,已完成58.22万亩,占年度计划85.5万亩的68.1%。

喜悦:绿野欢歌

农民共奔小康

省委书记赵克志:贵州省各地要从本地的比较优势出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市委书记李再勇: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让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盛夏七月,2900.6米的“贵州屋脊”韭菜坪,云淡天高,凉风习习,是好的旅游季节。这也是彝家汉子杨金成喜欢的时节,不仅天气舒适,他还能迎来更多的客人,赚取这一年主要的收入。

杨金成充满彝家风情的二层小楼就在韭菜坪的山脚下,美丽的小院前桃树已然成林,即将成熟的果子细细的绒毛在阳光下散着金光……

杨金成的“农家乐”今年已经收入过万,这周又收到5桌酒菜的订单。而且,更让他欣喜的是,还有人前来谈合作,想依托他的院子和小楼,投资兴建农家小旅馆。

离市区很近的钟山区月照乡双洞社区,新打造起的养生谷,今年众多城里人趋之若鹜,远在千里外的重庆人也一拨又一拨热烈追捧。

而“银杏之乡”妥乐,春夏时节虽然银杏叶未黄、果未熟,不是观银杏的佳时期,但兴义、云南等地的游人仍然络绎不绝,今年已经接待了3万余人次。

……

抖落了一身积垢、留住了美丽“乡愁”,凉都的乡村变得容光焕发。不经意间,农业变成了农旅业,产业嬗变为第三产业,人气旺了,旅游火了,消费与投资也激活了!

而特色农业产业的阔步发展,更惠泽、滋润了更多的农家人。

过去贫穷的盘县滑石镇岩脚村,今天知名的“哒啦仙谷”。花卉种植园内景美如画,薰衣草尽情开放。这个因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先后荣获“2014中国美丽田园”、“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示范点”称号,在全省100个园区中排名19位的园区,产业带动型的成效十分明显。

仅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7000元,是两年前的两倍还多。待2017年全面建成后,预计园区年总产值将达9.69亿元,年利润5.96亿元以上,可带动上千人就业或创业。

产业的生根、开花、结果。让六枝樱桃、岩脚面、郎岱酱,盘县火腿、刺梨,水城猕猴桃、茶叶等一批特优农产品耳熟能详,远销国内外,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敲门砖”。

2014年,全市因实施“3155工程”和农业园区建设,带动从业农民达98.55万人。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75.75亿元,增速7%,在全省排名。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3元,增速13.1%。

而安居又乐业了的新型农民,精神生活也更趋丰富,在六盘水的村村寨寨,我们随时能看到这样的一幕幕——

当夜幕降临,在夕阳的余辉里,六枝月亮河的布依人吹起木叶、唱起山歌;水城补那人随着悠扬的民族音乐跳起了布依人的舞蹈。钟山区新华社区的彝族村民跳的《铃铛舞》,甚至走出了大山、走出国门……全市有80%以上的行政村自发组建起了村级文艺队伍,有“特色民族村寨”49个。

六盘水逐梦农业正插上腾飞的翅膀。今年,我市计划实施“3155工程”85.5万亩,完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总投资65亿元,粮经比调整到38:62。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不仅年度的目标任务能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也能超额完成,六盘水未来的农业发展会更精彩!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